专为高中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
2.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教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一、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①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2.课程标准解读
①“用简单的方法”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简单的、直观的教具,或者学生感兴趣的模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规律。本课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及地球仪来完成。“演示”这一行为动词则在提醒教师,本节课的教学应围绕学生展开,让学生借助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自转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体验,达到最终领悟所学知识的目的。
②“用地理现象”是要求学生养成观察自然的习惯,感受现实生活中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地理现象;“说明”则是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并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勤于观察自然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更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感悟,用地理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地球的自转》学习主体为七年级的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奇、好表现,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大部分学生兴趣较为浓厚;生理上,七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而且生活当中学生也感知到了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白天和黑夜的变换、春夏秋冬的变换等自然现象,甚至有经验、层次较高的学生还知道日本的时间要比中国早1个小时等,这些都为学生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因为地球的运动较为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与静态思维转换大,而且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学生还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生活实际经验、借助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利用地球仪亲自动手演示自转等活动来达成学习目标。
(三)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教材、教具等)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
《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内容有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时间的差异)。《地球的运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从地球的自转到地球的公转,这对后面天气与气候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知识结构关联图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限于我校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由昼夜更替而造成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存在时间差异的理解较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演示、结合生活实际举例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地理解。
因此,根据我校七年级学生的学情基础和我对课标要求的解读,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①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演示发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②用身边的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教学难点为: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4.对教材的处理
为了结合学习主题,教材中安排了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主要是让学生受到相关科学发展史的教育;同时,能适度拓展学生的天文知识、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我将这段材料设计在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之后,既保持了知识点的连续性,又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5.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6.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
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②课堂生成教学资源的预测:学生在观看地球自转的动画后,我设计了学生借助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活动,由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层次参差不齐,再加上教师并未做正确的演示示范,所以就会有学生在演示中出错,如拨动地球仪的方向相反,或者自转时地轴直立等,这时再找学生来纠正演示,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二、教学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②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③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看动画、演示地球仪,亲身体验理解地球的自转。
②通过模拟演示,发挥想象能力,理解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更替现象。
③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了解地球、探索宇宙的兴趣,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
②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通过观看地球自转的动画和借助地球仪演示活动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地理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本节的活动设计的活动主题是“演示地球自转,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从“演示与观察”“联系与说明”“读图与思考”三个方面来完成活动。这些活动的安排和实施,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现象的认识,还使人们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安排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从而使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三)教学过程(见下表)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上完这节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有惊喜,也有遗憾。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效果方面:
①从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②从教学流程来看,本堂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现象,思路清晰。
③从学生参与度来看,本堂课通过教师讲授及学生演示,借助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因而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2、课堂教学方面:
①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支撑课堂。本课时通过演示地球自转、学生成果的分享及地图的阅读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②通过问题的设置,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思考、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③能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加之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学时利用动画、视频等向学生展示了地区的自转,既便于教师的讲解,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④教生活中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很多生活地理。如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现象体现了地球是自西向东旋转?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要注意时差问题?这样的设计让课堂富有生活气息,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能够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二)不足之处
1.撰写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地“备”好学生。因为上课的学校和我校相比,学生的地理素养较高、学习能力较强、见识较多,所以针对我校学生设计的有些教学环节在上课时就显得简单、多余和重复,从而造成了时间上的拖沓和分配不合理现象。
2.课堂语言组织较为不连贯,知识点的过渡较为生硬,课堂环节间的过渡也很生硬;语言不精练且语速过快,语气缺乏抑扬顿挫和激情,这在一定程度影响课堂的气氛及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时间上把握不准确。由于在讲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点时较为拖沓,导致之后探讨昼夜交替及时间差异时,没有充分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课堂总结时也显得匆忙,设计的有关作业及课后探究问题都没有提及,也没有达成学生德育的培养。
Copyright 2019-2029 http://www.laigaokao.com 【来高考】 皖ICP备19022700号-4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