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高中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当前位置:来高考高考复习高中语文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典故介绍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典故介绍

时间:2024-10-13作者:话酒烈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专题: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苻坚。苻坚和弟弟苻融登上城楼,观察对岸的晋军,见他们队伍整齐,将士们士气高昂,又向北看八公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便对苻融说:“这是个非常强大的劲敌,怎么能说他们军力不足呢?”。

草木皆兵是哪个人物的故事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苻坚。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描述了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的心理状态。

苻坚,字永固、文玉,小名坚头,氐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第三位国君(357年~385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并成功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大军攻打东晋,意图一举消灭东晋。然而,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的军队遭遇了惨败。战前,苻坚与弟弟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由于天气阴沉,加上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苻坚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像是晋军的士兵,心中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和疑虑,这就是“草木皆兵”的由来。

在淝水决战中,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惊恐不安的状态。

草木皆兵成语典故介绍

“草木皆兵”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具体故事背景与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紧密相关。以下是该成语典故的详细介绍:

一、故事背景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意图攻打并吞并江南的晋朝。公元383年,苻坚率领90万大军南下,而晋朝方面则由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由于双方兵力悬殊,苻坚起初并未将晋军放在眼里。

二、战役过程

战争初期,苻坚的先锋部队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制胜地击败,损失惨重。这一失败极大地打击了秦军的士气,士兵们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晋军,只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时,他惊恐地发现山上的草木都像是晋军的士兵,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认为晋军兵力强大,自己轻敌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苻坚命令部队后退到淝水北岸布阵。但晋军将领谢玄却趁机要求秦军稍往后退,以便渡河作战。苻坚误以为晋军不懂作战常识,便接受了请求。然而,当秦军后退时,却溃不成军,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最终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三、成语寓意

“草木皆兵”原意是指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惊恐万分的心理状态。它常用来比喻人在极度惊慌时失去判断能力,产生多疑和错觉的情况。这个典故含有心理学错觉的元素,人在极度惊慌状态下产生多疑心理,是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是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只要具备条件,它必然会产生。草木皆兵就是在失败而慌张的情境下产生的错觉。

小编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9-2029 http://www.laigaokao.com 【来高考】 皖ICP备19022700号-4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