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高中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叙事一直是文学作品关注的主题,自电影出现发展以来,叙事这一概念逐渐被引申到电影作品当中。《电影大辞典》将叙事结构定义为“对人物、动作和情节线索的全面性组合和安排”。
也就是说,在叙事这一系统里(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可以对情节、人物以及时间等进行人为安排。一般最为传统的叙事结构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四部分组成,其严格按照现实的时间向度来组织安排,这类传统的叙事被看作是线性叙事。
电影是时空的艺术,虽然线性叙事一直是好莱坞电影所奉行的金科玉律,然而自上世纪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展以来,电影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电影人在电影的实践方面也有所突破,打破了经典叙事学所固有的“闭合结构”“团圆结局”“全知叙事”“时空统一”等特征,推出了不少先锋作品。
从叙事结构的角度可以将电影结构分为最基本的线性、非线性以及反线性叙事。这是电影叙事中最为基本的三个结构性原则,本文旨在对这三种结构原则一一作以简单介绍。
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最早的概念界定大概可以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七章里他提到了叙事的完整性问题:
“所谓完整,指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的发生者;所有‘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可然律上承某事发生,但是他不引起后事的发生;‘身’即上承某事,也下启某事发生”。
这基本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对线性叙事的概念界定。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了经典叙事学的两大核心理念。即内在结构的因果逻辑和外在结构的线性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关于线性、非线性等词语早已被广泛使用,然而并未形成一个权威的概念界定。我们在这里试图对线性叙事定义之前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从而一步步逼近线性叙事的核心。
可以看出线性只是一个比喻,即指叙事的前后紧密相接,顺时不间断。
两个问题
问题一:如果叙事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呢?即双线索或多线叙事,这属不属于线性叙事?
答:一般认为,如果叙事当中包含有两条甚至多条线索,那么可以基本判断这则叙事属于非线性。因为单一的线条已经被打破。单一的时间向度已经不存在,观众跟着导演越到另一空间或者另一时间的人物叙事上了。
问题二:如果叙事当中包含有倒叙,这算不算线性叙事?再进一步,如果包含插叙和闪回呢?
答:倒叙有明显暗示和相对完整的特点,有画外音、从面部特写转入倒叙等手法提示,线索分明,易为观众所接受。
倒叙实质上还是属于经典的线性叙事。运用倒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顺时性的线性叙事。诚如戈达尔所言:
“我承认电影会有开端、发展、高潮这几个阶段,但其顺序不一定总是这样的。”
插叙与倒叙的作用相差不多。而闪回就不一样了。闪回显得突兀,简短和内心化。它是一种更为灵巧的,完全电影化的叙述手法。闪回本质上是非理性的,非逻辑的叙述手段。其突兀和心理化是非线性叙事的重要特征。因此如果电影中运用闪回这一叙述手段,基本可以断定其属于非线性叙事
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要加上“一般”呢?上述只是从理论上来看的,然而一部作品最关键的是受众的反映。正是基于此,麦基提出了他的理解并区分了线性时间与非线性时间:
“无论有无闪回,一个故事的事件如果被安排于一个观众能够理解的时间顺序之中,那么这个故事便是按照线性时间来讲述的。如果一个故事在时间中随意跳跃,从而模糊了时间的连续性,以致观众无从判定什么发生在前什么发生在后,那么这个故事便是按照非线性时间来讲述的。”
同样地,多线叙事也可以这么看。如果其叙事系统除了多线索以外都严格遵从线性叙事的重要几个特征比如“现实性的事理逻辑”、“因果性”、“闭合结局”“单一主人公”线索分明观众易于接受那么我们依然可以把它划入线性叙事。
比如《教父2》,科波拉双线索推进,让父子两代人的责任与亲情,暴力与野心在银幕上交相辉映,除了双线索以外其他部分则严格遵循线性叙事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依然把它看做线性叙事,只不过是线性复线结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线性事理结构的极端表现,其回归了戏剧艺术的“三一律”,即时间、地点与事件的高度统一。《12怒汉》(1957)可以看做是三一律在电影当中的完美应用,全片在限定的时间里,一共12名陪审员在会议室里集中讨论少年是否有罪,完全遵循了经典叙事学的线性法则。
线性叙事概念上的界定
至此我们可以对线性叙事做一个概念上的界定了:
线性叙事是一种经典叙事手段,它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时空的统一性,情节的因果性和叙事的连贯性,观众易于接受。倒叙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线性叙事。如果为了情节的张力而仅仅采取多线推进也可视为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的单线与复线
如果从线索来看,线性叙事可以分为线性单线和线性复线。
线性单线:即单一顺时不间断的叙事。如《12怒汉》、《教父1》、《肖申克的救赎》
线性复线: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当中早已有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电影方面则有双线索的《教父2》
非线性叙事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对叙事完整性的思考影响了西方艺术史两千多年。线性叙事长期霸占文学、戏剧等的叙事样式。自上世纪初,现代主义代替现实主义,无论是美术史、文学史都掀起了反传统的浪潮,荒诞派、意识流成为一时潮流。
1895年卢米埃尔放映《火车进站》以后正式标志着电影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现代主义发轫之时,因此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埋下了非线性叙事的因子。
电影史上的非线性叙事最早可追溯到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人们谈起这部电影常会感叹它给格里菲斯带来的无限凄凉,负债累累。当时的人们完全不能理解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四个完全无关的故事交叉剪辑,仅仅通过同一主题相连。
这在现代随着观众可理解力的提高,这种主题—并置式的叙事方式(米兰昆德拉称其为复调)渐渐为我们所理解,评论界更是大加赞赏,因为它在叙事结构上又前进了一步。
比如2013年的《云图》,仅由一个共同的主题连接起六则毫不相关的故事。可以说它的结构基本和《党同伐异》类似,而这种“桔瓣式”的主题—并置叙事方式早在1919年就被格里菲斯创造出来了。比时代先进一步是天才,比时代先进三步则成了悲壮。由此我们不得不感叹格里菲斯的天才与勇敢。
非线性叙事的主要特征
既然前文已经对线性叙事做了比较清楚的概念界定及分析,那么非线性叙事的主要特征就可以反向推出来了。即:
“非现实的心理结构”代替“现实性的事理结构”
“偶然性”代替“因果性”
“开放结局”代替“闭合结局”
“时空混乱”代替“时空统一”
“情节破碎”代替“情节连贯”
非线性是时间的省略、重复、倒退,闪回是其主要手段。非线性的叙事主要出发点在于人物的心理,而非现实的事理,随着人物的回忆随意跳跃时空,情节不完整,结局由单一确定变成暧昧不清,偶然性得到增强。
非线性单线
相对于线性叙事单线和复线的简单分类,非线性叙事的建构显得犹为复杂。
非线性单线:含断裂、省略、闪回、闪前的单一线索不完整叙事。如《美国美人》《日落大道》。另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后现代超验特征的电影,采取渐次回溯的故事方式,即把完整的故事拆成一段一段然后倒叙。如《不可撤销》、诺兰《记忆碎片》等,虽然故事更为扑朔迷离,但是他还是符合单一叙事,即只是围绕了一个事件进行叙述。
非线性复线结构模式
非线性复线比较复杂,下面仅概括出常见的几类结构模式:
1戏中戏
也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套盒”或“俄罗斯套娃”。即拍了一个关于拍电影的故事。如洪尚秀《玉熙的电影》、卡洛尔·赖兹《法国中尉的女人》
2双时空
即通过回忆或运用某种非现实性手段使以前之事和当下之事互相交织,前后对比。如《广岛之恋》(1959),科波拉《教父2》,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
3平行时空
让故事的主人公通过梦境、幻想、平行时空等非现实因素同时存在于另一时空,与当前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比,主要打破了空间的单一性,展示了世界另一种可能。如《滑动门》《罗拉快跑》《盲打误撞》《吸烟/不吸烟》。
4主题—并置
前三者故事之间都有明显的联系,观众易于接受。而运用主题—并置的叙事,几个故事互不相关,仅仅通过暗含的主题相连接。观众需集中注意力看完才能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共同的主题思想。比如《党同伐异》、《云图》
5对话式复调
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从多侧面进行论述,多重内聚焦型视角。作者不再是全知全能型的上帝,而是与主人公有同样地位。人物之间充满对话,一点点拼凑出真相,需要观众自己判断。如《公民凯恩》《罗生门》
6对位式复调
是第四点和第五点的产下的究极进化体,采取多视角立体式叙事,故事之间互有关联,但是关系很隐秘,一般观众会为复杂的人物关系所迷惑。如《低俗小说》《撞车》《疯狂的赛车》《暴雨将至》。这类影片已经在叙事上走得太远,它们自身具备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意蕴。一般单个的分类和理论已经不能简单概括它们了。如《低俗小说》也可用非线性网状式结构来概括其某个特征。
Copyright 2019-2029 http://www.laigaokao.com 【来高考】 皖ICP备19022700号-4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