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高中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润物细无声”原指春雨滋润大地,现在多用来比喻教书育人。来源是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教书育人,潜移默化。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因此,教育更需要学生的被动性变主动性。
这个问题也是教育同仁倍加关注的学术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提倡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正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提高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掌握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本领。
润物细无声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
润物细无声原诗的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润物细无声原诗的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节,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润物细无声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诗人开首就用“好”字来赞美春雨,赋予它人格化。再用一个传神的“知”字,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说它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使春雨有了灵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切实把“好”字落到实处。雨之“好”,好在适时,好在不张扬的“潜”,好在“润物”,好在“无声”。使春雨具有了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黑”与“明”相互映衬,点明了云厚雨足,营造出强烈的美感,好似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展现在人们面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想象之景,它是紧扣诗题中的“喜”,来尽情联想雨后清晨锦官城迷人的景象。
Copyright 2019-2029 http://www.laigaokao.com 【来高考】 皖ICP备19022700号-4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