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高中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高考语文试题很有可能与每年的社会热点有关,社会热点话题可能出现在阅读理解中或者作文材料中。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考热点议论文素材,供大家参考。
全球抗“疫”,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当地时间2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亚的斯亚贝巴非盟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赞,中国在遏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中做出了“了不起”的努力,并表示目前的疫情局势需要强有力的国际团结与合作来促使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在疫情面前,全人类都是“当事人”。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在全球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在病毒面前,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与企业发扬伙伴精神,同气连枝,互相支持,命运与共。世界卫生组织派出专家前往疫情爆发地武汉进行考察,为中国的抗疫给出了许多宝贵的、专业的意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中国捐助疫情防控物资;多国政府纷纷向中国送来声援,并捐赠疫情防控物资或提供其他支持,范围囊括五大洲;多国企业、机构、友好人士捐赠了医疗诊断检测设备以及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医用防护物资。其中韩国总统文在寅“助邻即助己”一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不谋而合,道出了八方来援的精神内涵。
李兰娟:身处抗击疫情一线的国士
当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阴影笼罩在2020年的开年之际,那些逆行的身影尤为引人瞩目,被称为“国士无双”的李兰娟院士就是其中之一。她率领团队援鄂,前往救助一线,在实验室中分离病毒毒株研制疫苗,还多次应邀媒体告知大众防范疫情的注意事项……满满的行动力让大众安心,也让人们忘了她已经是73岁的高龄。
这不是李兰娟第一次被大众熟知,2003年抗击非典也有她的力量,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她提出一系列防治措施,尤其是对杭州1000多名密切接触者果断实行“就地隔离”,牢牢控制了初代传染源,才确保了浙江省没有发生二代病人和医务人员被感染的病例。
SARS过去十年后,当初在浙江接受治疗的病人未出现股骨头坏死等后遗症,也得益于李兰娟的谨慎,“我们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都十分注意,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李兰娟说。
工作中的李兰娟医者仁心,率领团队创建了人工肝支持系统,让无数病人从此获益。工作外的她是长者慈心,因为从小家境贫困,她接受了社会的支持才走上行医之路,又深知医学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她和丈夫郑树森捐资设立了人才基金,以奖励、提携中国的杰出科技人才。
钟南山:临危受命 义无反顾
17年前,钟南山教授领军抗击非典;17年后的这个冬季,84岁的他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建议公众 “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满的行程安排,风尘仆仆。
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老人,再次成为绝对的超级明星、全民偶像。他的言谈举止令全网疯狂刷屏,令无数人为之振奋与动容,很多经常看偶像剧的女性朋友都说:没想到被一个老爷爷圈粉,毫无抵抗。
84岁,在这个绝对需要安享天年的年龄,支撑他出山,承担如此大的身体与精神负荷的,绝对是医者仁心和国士风范。84岁高龄的钟南山,是一位长者,一位医者,一位仁者,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一位老师这样概括:知识渊博,专业过硬;悬壶济世,心怀悲悯;勇于担责,敢说真话;义无反顾,不怕牺牲;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我们一直在寻找读书之用,教育之本,或许这就是吧。
永不言弃,只为胜利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汇聚合力无私支援着武汉。
“疫情不灭,我们不退!”每一位英雄都在抗疫一线昼夜奋战,奋勇拼搏。穿着防御服的白衣战士,他们有的人舍弃休假,有的人已退休又重返岗位,有的人已踏上归乡之路却毅然返程;双眼布满血丝,双手水泥砂浆来不及洗净的建筑工人,十天时间建成火神山医院,世人赞颂的背后是他们的朴素软弱、舍身贡献;当万家灯火熄灭,清幽的火车站里传来叮咚作响的搬运声,铁路工人在尤其时期依旧尽全力保证运输渠道的畅通。运输物资是救援的命脉,他们干脆以站为家,坚守运输阵地。
在安危面前,他们筛选了先人后己,他们也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背后也有等待着他们的家庭。或许,一件件厚厚的防御服遮住了他们的汗水、泪水,却抵挡不住英雄们毫不踌躇的勇气和征服疫情的决心。正是因为这千千万万逆行的身影,我们才更加坚信平安与幸福终会来临。
逆行勇士驱病魔,医德无私暖万民。众志成城不言弃,同舟共济破难题。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历史上从来没有被艰巨险阻压垮过,只要我们同心同德、英勇奋斗、共克时艰,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
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危害无穷
“只要随便堆砌几万个文字,通过答辩,就能从‘博士生’摇身一变为‘博士’。这样的‘博士’到底价值几何?”日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在评审一篇教育部抽检的博士论文后,发博客称该论文差到让他愤怒。陈吉德教授的“冲冠一怒”,暴露出的不仅仅是当前论文评审的诸多问题。
学位论文是一个人理论修养、知识水平、研究能力的综合体现,刻苦钻研、诚实守信是一个学者安身立命之本。如果像这样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用古人的话讲,那就真正是“斯文扫地”。须知,博士生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既是对学校师生负责,更是对一国学术能力、科研能力的保护。我国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目的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挑起国家改革发展的大梁,如果都像这样腐蚀学术殿堂,连起码的学术准则都不要,连基本的学术要求都达不到,遑论破解“钱学森之问”。
Copyright 2019-2029 http://www.laigaokao.com 【来高考】 皖ICP备19022700号-4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